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尝试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创新教学模式。4月1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陈嘉老师将课堂从教室搬进学校特色场所——耕读文化长廊,带领食品质量与安全23级3、4班学生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农耕文化之旅,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知识与实践的大学英语户外课堂中。
创新课堂,打破传统边界
一直以来,外国语学院致力于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陈嘉老师此次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出教室,利用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场景。在校园的角落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植物,都成为了课堂上的生动教材。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而是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深入探究,农耕文化的魅力
课堂伊始,陈嘉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作,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巨大变迁。老师还详细讲解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让学生们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原来我们日常所吃的粮食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辛勤的劳动付出。”一位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感慨道。通过这次课堂,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
角色扮演,沉浸式学习体验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课堂,陈嘉老师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古代农民、农学家、商人等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古代农耕生活场景,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在“古代农民”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们拿起锄头,下地劳作,体验翻土、播种、浇水等农活。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大家热情高涨,互相交流种植技巧,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扮演“农学家”的小组则负责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并向其他小组分享种植心得。扮演“商人”角色的小组在市场上推销农产品,了解市场需求与价格波动。
这种沉浸式的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古代农耕社会,深刻体会到不同职业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不仅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交流分享,知识的碰撞与升华
课堂的最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收获与感悟。大家纷纷发言,讲述自己在劳作中的趣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通过交流,学生们发现,尽管角色不同,但大家对农耕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是相通的。这次课堂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陈嘉老师在总结时说道:“这次课堂活动,我们通过创新形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外国语学院的这次大学英语创新课堂活动,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也为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在知识与实践的碰撞中收获了成长与进步。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课堂创新为起点,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打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农林外语人才,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农林大学。
(编审/魏逸亭 审核/蔡鸣 终审/芦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