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发展中心 > 名师风采 > 正文

省级教学名师——王德芝

发表日期: 2021年08月08日 08:34 阅读:

“向奎,回来啦?”101日,记者在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实验室门口见到了该院副院长王德芝教授时,她正在和学生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只见她个子不高,穿着朴素,一头短发,平易近人,说起话来嘴角上扬,眼睛弯成月牙。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03

采访得知这名男生是该院18届毕业生张向奎,他曾任食用菌社团副会长。这次趁国庆节放假,特意回来看看老师王德芝。

王德芝1988年毕业后来校教书至今,32年里她先后被评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全省教育系统“身边的榜样”暨“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教学名师 ”、“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 、“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王德芝\全的王德芝个人证件和荣誉证书照片\新文档_10.jpg

提到这些荣誉时,王德芝急忙摆手,有些害羞地说: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11

说明: IMG_257

她是大家公认的“教学名师”

“课上严师,课下朋友。”王德芝同万千老师一样,希望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如此。不过王德芝的“严”有点特别。

学生上课玩手机,她从自身找原因: “学生为什么不听课?因为课堂还不够有吸引力。”王德芝说:“堵不如疏,如果我的课重难点突出,有趣又不失专业,和他们互动,启发式的去教学,学生是非常乐意听的。”

“院长很慈祥,平时带我们就像带孩子一样,但是涉及到实验,院长像变了个人,超级严格。”17级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张涛说。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17


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王德芝丝毫不讲情面,甚至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她都要严格把关。

“每次无菌室消毒之后,院长都要先进去看看,紫外线灯是否关闭,是否还有特殊气味,然后才让我们进去,她特别心细,体贴我们!”谈到王德芝,17级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的陈梦倩就倍感暖心。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27

食用菌社团授课


“有很多知识点和一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院长都会重复给我们说,一遍又一遍检查实验步骤。”此时的王德芝,是学生引导者,也是守护人。

王德芝把教学创新当作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提倡教学要与时俱进,非常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早在1997年,获取知识途径还比较单一的年代,王德芝便创办了食用菌社团,开创有趣的第二课堂,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走进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去。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35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40



实践出真知,多年来,王德芝以一颗要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心,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2015年,她指导毕业生张东的香菇胶囊菌种技术应用项目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银奖。

2018年,她又指导工商管理学院何建强的“珍稀药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开发”项目获得了河南省创青春一等奖……

三十年来,王德芝始终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的教学理念,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潜心钻研教育教学。

她所教的《应用真菌生产技术》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她主持的教改项目《打造生物技术专业特色 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立项;她主持的教育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应用微生物基础》也正在建设实施中。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46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51



她是学生心目中的“爱心妈妈”

老话常说:师如父母。王德芝32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怀着一颗“父母心”对待学生,不仅教授他们知识,还关心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016年至今,王德芝指导何伟炜创新创业栽培珍稀品种——羊肚菌,将本来无法人工栽培的品种,通过攻克技术难关帮助其创业栽培成功,并形成了规模化精准控制的高产高效模式,为精准扶贫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发力创品牌。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259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04

“那两年,我经常半夜十点多给王院长打电话,院长总是耐心的给我指导,帮我破解难题。”何伟炜对王德芝的敬重和感恩,不仅源于学业,更离不开生活。

2016年,何伟炜大二,沉迷于羊肚菌研究的他整天呆在实验室,腿上生了一个毒疮也没在意,细心敏锐的王德芝察觉到何伟炜走路异样后,轻轻撸起他的裤脚看到毒疮已经化脓,又气又心疼。“撑着干啥,赶紧的!我带你去医院!”

“院长刚说完去医院,就鼻子发酸想哭。”人生地不熟加上越来越严重的病情,有点内向的何伟炜心里满是对王德芝的感激。“当时发现毒疮化脓严重,又靠近骨头,只能做手术,如果再晚些去医院,我真不敢想象。”说起当年的事情何伟炜还是有点后怕。

“我特别感谢院长,她待我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好。”王德芝陪着何伟炜做完手术,帮忙垫付了所有医药费。

何伟炜、孙少华、皇甫梦杰……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学生的心目中,王德芝就是他们的“爱心妈妈”,无论是身体上的照料,还是精神上的抚慰,她用一颗母亲细腻的心去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10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14

下乡指导


2016年临近毕业的许伟,因身有残疾,越发焦虑就业问题。细心的王德芝察觉到许伟情绪低落,在下乡科技指导一户残疾菇农时有意带上他,借着眼前鲜活真实的事例激励许伟,“身体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退却,放弃了自己。”

如今的许伟已回到老家山东,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逢年过节还不忘给王德芝发祝福送问候。

她是农民爱戴的“三农专家”。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王德芝传道授业解惑,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科研一线的老师,王德芝更多的想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助推产业发展,去造福更多的人。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20

说明: IMG_272

她在全国CN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参编教材4部、文献专著1部。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承担河南省科技厅科普传播工程项目4项。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鉴定2项。主持和完成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多年来王德芝走村下乡,从省内到省外,从田间到公司,不遗余力无私传授,将自己钻研的最新技术带到农村、带到企业,开展讲座 50余次,先后培训2000 多人掌握食药用菌栽培管理知识和技术,无偿发放培训资料无数。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26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31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36

给菇农培训


她的手机号成了菇农们的热线电话,她也被菇农们亲切地称她为“三农专家”。今年50岁的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庙畈村徐家军,一出生就患有腰椎骨结核,残疾的身体让他丧失劳动力,家庭极度贫困。2009年,在多方打听下,徐家军联系上了王德芝。实地考察之后,王德芝建议他种植银耳、香菇。

这一指导,便是十年。

近两年,徐家军想通过喷洒农药减少银耳的病虫害,但被王德芝劝阻了。“现在倡导绿色食品,喷洒农药只能获得一时之利,但对徐家军品牌是长久不利的。”王德芝说:“其实只要场地设计合理,技术管理到位,多用点心,不用喷洒农药也有良好收益。”事实证明,王德芝的建议极具远瞻性,在越来越提倡绿色食品的今天,徐家军的绿色食用菌,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徐家军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并发起浉河区信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16人,带动4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徐家军因此也被全村称为“种菌达人”。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41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46

说明: IMG_278

而对于这些,王德芝只是说:“我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坚守自己学农的初心,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更多农民,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样我的科研才有意义!”

在信阳,王德芝是远近闻名的“教学名师”,也是学生们心目中的“爱心妈妈”,更是农民爱戴的“三农专家”。社会认可她,是因为她专业学术上有突出贡献;学生依赖着她,是因为她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农民信任她,是因为她经常手把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51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72313035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王德芝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者风范,她心怀学生,情系农民;她敬业、钻研、善导,不惧辛辞劳苦;她淳朴、善良、无私,不计个人得失。她是平凡的,如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不问收获;可她又是不凡的,三十年来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和人文关怀使得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中华大地上,也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个如“王德芝”一样平凡的人,才造就了我们数亿人的中国梦、世界梦。



版权所有:信阳农林学院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

访问量统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