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各单位各学院  作者: 访问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给农大师生的回信中,对青年学子和广大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提出期望和嘱托,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等要求,让全国广大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责任与使命。我校师生们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就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科技处(社会合作处)刘纪成: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师生的回信,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地方农林院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信阳农林学院科技与社会合作部门的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将以回信精神为指引,一方面,聚焦大别山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布局科研方向,激励师生不断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深化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通过引导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使更多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以实干实绩谱写新时代强农兴农新篇章。

药学院党委书记魏宗烽: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我心潮澎湃。回信强调矢志强农报国,这为我们农林院校和驻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药学院党委书记,我要推动学院加强农业与药学的交叉融合,拓展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强化田间实践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不仅掌握药学知识,更了解农业农村需求,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身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将以科技小院为榜样,推动教学科研资源与乡村产业资源深度对接,围绕“药用植物种植、中药材加工、质量检测、产业转化”全链条,提供技术指导、科研支持与人才保障,让专业教育真正扎根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农学院院长陈利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涉农高校师生的亲切关怀,更是对新时代强农兴农使命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扎根农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厚植“三农”情怀,将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广袤田野中挥洒青春汗水,成长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二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需求,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在健康栽培、种业振兴、智慧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把论文写在豫南大地上,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贡献信农农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水产学院党委副书记冯德祥: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回信,为所有涉农高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信中“矢志强农报国”的号召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对我们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信阳坐拥河南三分之一的渔业资源,发展水产特色学科正当其时。我们将以回信精神为行动指南,引导水产专业学子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鼓励他们面向水产养殖的痛点难点,勇于在良种选育、疫病防控、智慧渔业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到池塘、水库和工厂化车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新时代水产青年,为筑牢“蓝色粮仓”、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茶学院副院长尹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备受鼓舞,更觉责任在肩、使命在心。作为农林高校的教师,继承并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办学传统是我们的使命,矢志不移坚定强农报国之心是我们的初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的担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做顶天立地的农业教育者和科技工作者,为农业强省和农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而不懈奋斗。

动物科技学院学术副院长何书海: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中国农业大学及全国农业院校的肯定与鞭策。作为农业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这要求我们进行系统性变革,将前沿成果融入课堂、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增长才干,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点燃学生服务“三农”热情。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我们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具体执行者,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团队活力,让更多学术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的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指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畜牧业现代化是关键一环,我们将在动物科技领域持续深耕,将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产业发展的“答卷”上,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朱振飞: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春雨在信阳司马光油茶园留下“把油茶产业做优做大,让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深情嘱托。六年来,我们牢记这句话,把实验室搬到大别山深处,把课堂设在林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一棵棵油茶树间。如今捧读回信,“强农报国”四字与当年林间叮咛同频共振,让我更深感教育者的使命。

作为教研室主任和团队负责人,我将把队伍嵌入产业链,与地方、企业共建油茶产学研基地,让良种良法直接对接农民需求,用一代代更丰产、更稳产的油茶树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信阳人一直把那份春雨中的牵挂,化作久久为功的坚守,让油茶林成为老区群众长久致富的“绿色银行”,让“强农报国”在每一滴山茶油里闪闪发光,在每一张茶农的笑脸上静静绽放。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王楠: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饱含着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也为我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回信强调要“矢志强农报国,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对农业大学学子的嘱托,更是对新时代青年肩负历史使命的呼唤。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让青春在广袤的田野上、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我们要立足“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把爱国、爱农、爱乡的情怀播种在每一名学生心中。作为一名新进辅导员,我将以此为动力,持续激发青年学生知农、懂农、兴农的热情,帮助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农学院农学2022级学生王思雨:

作为一名农科学子,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更感责任在肩。三年前,我选择农学时,或许更多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三农”问题的朦胧认知。三年间,从系统理论学习到下乡躬耕实践,特别是目睹现代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与乡村对人才的深切呼唤后,我才真正体悟到“农”字的分量——它关乎粮食安全、农民福祉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更加坚定,学农不仅是一份学业,更是一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道路。我将牢记领袖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一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2022级学生陈郁颖: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让我对“矢志强农报国”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学子,我深刻认识到,“强农”是根基,“食安”是使命。我们虽不直接耕耘于田间,但守护着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通过食品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保障营养与安全,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健康产品。回信激励着我们新时代食品学子要立足专业、勇于实践。我们将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深入行业一线,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的实际动力,让科技真正赋能现代食品工业。回信为帆,初心为舵。我们将以知农爱农的情怀扎根专业学习,以强农兴农的担当践行青春使命,努力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食品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2024级学生冯诗音: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这为我们青年学生指明了方向。

“药农不分家”,作为一名药学院的学生,我也深刻认识到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们应学习农大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一样,敢于“自找苦吃”,实事求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审/彭博 审核/徐大伟 终审/简频捷


上一篇:我校学子荣获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下一篇:校长曹健带队赴平顶山高校考察交流

最新新闻
最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