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史百年 » 党史故事汇 » 正文

华中局纪念馆里“一颗子弹”的来历

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纪念馆的展厅里,总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展有一颗手枪子弹的展柜前流连、沉思。但见约莫3cm长的子弹,弹头已经锈蚀,下半截弹壳更是生出了铜绿,似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颗子弹的捐赠者杨福奎的儿子,年近九十的杨太云老人,讲述了这颗子弹的故事。

抗战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领导全民族的敌后抗战,江苏盐阜地区则成为领导华中人民对敌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向来有“北有延安,南有盐阜”之说。革命战争年代,两地千里迢迢,中间很多地方是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占领区,仅敌人设置的封锁线就有103道。刘少奇奉中央命令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可以想见,此行必定是一段极其艰险的长途行军。

“我大哥杨太友当时是三师八旅二十二团的机炮连指导员,带领一个加强排,伪装成老百姓在队伍前后2里路、左右500米的地方警戒。”

“父亲也是老革命,本来是在上海纱厂里做工,‘五卅’运动时,受恽代英、蔡和森等派遣回到苏北宣传、发动群众,后来新四军时,成了地下交通员,交通站就设在我们家。”

“后来经常听父亲和大哥他们讲,那年3月中旬,队伍沿着废黄河一路向北,为了避开敌人,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动,遇到敌人盘查等情况时,少奇同志才躺在担架上,其余时间都是和大家一起走路……”

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1942年3月5日闭幕,当月19日,刘少奇一行便乔装打扮朝延安进发,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穿过重重封锁线,才于当年12月30日安全抵达延安。

“父亲在世时老感慨,少奇同志非常朴素,也很尊重人。因为鬼子通常八九点钟开始‘扫荡’,少奇他们都是夜晚才赶路,连续行军、食宿不定,不少人闹了肚子,少奇总是将药品分给大家,这些药品本来是华中局特意从上海搞来的,防止少奇途中胃病复发。行军间隙,他还要指导所经地方的对敌斗争,并通过电台与军部保持联系,了解华中的局势……”

“就这样足足用了4个月时间才到达江苏和山东交界处,顺利地将队伍交接给铁道游击队。分别时,少奇与护送人员一一握手,他摸摸身上,别无长物,就从怀里掏出手枪,退出一颗子弹,交到我父亲杨福奎手里,满含深情地说,盐阜是老革命区,人民不简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战斗下去……“

这颗饱含了军民和党群鱼水情的子弹一直被珍藏,前几年,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纪念馆修缮一新,杨太云老人将这颗珍藏多年的子弹捐赠给纪念馆。(声源来自信阳农林学院广播站王源)